在拜登时期,数万北约大军败走阿富汗,几乎让美国沦为国际笑柄。没想到,美国在吃了大亏之后,居然又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,似乎又动起了重返阿富汗的心思,这显然让当前的阿富汗塔利班当局产生了警惕。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阿富汗驻华大使亲自上门,这似乎说明,在阿塔眼中,只有中方才能在这个问题上拉阿富汗一把? 特朗普在9月份的时候,多次公开提到了阿富汗问题,特别是强调要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。 美媒披露的采访报道里面,提到了特朗普的一番话,他认为这个基地距离中国核武器生产设施,只有“一个小时的路程”。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,塔利班内部虽存在分歧,喀布尔派希望缓和与西方关系以解除制裁,但掌握实权的坎大哈派坚决反对妥协,却在“拒美军重返”立场上高度一致。 他们深知,一旦美军卷土重来,阿富汗将再度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, 而与中国合作的发展机遇将彻底消失。塔利班急需中国支持的原因显而易见。
特朗普把2021年美军撤离巴格拉姆的混乱场面,直接定义为拜登政府的“耻辱时刻”。 在他和支持者的叙事里,那不是一次战略收缩,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溃败,是美国颜面扫地的象征。 通过反复宣扬要“夺回”这座基地,特朗普试图在选民心中重塑那个无所不能的强人形象。这种强硬姿态,完美迎合了其支持者对“美国优先”外交政策的期待,还能巧妙地把公众的视线从国内棘手的经济和移民问题上引开。 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具煽动性,特朗普甚至抛出了一个不实的指控,声称中国已经“占据”或者正在“运营”巴格拉姆。 这番话的目的很明显,它不仅为重返阿富汗找到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,更把这座基地直接符号化,变成了其煽动对华竞争议程的完美道具。
抛开那些政治表演的成分,特朗普对巴格拉姆的执念,其实深深根植于一种冷战式的地缘对抗思维。他的真实意图配资平台金牛,是想把这个地方打造成美国在大国竞争中,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前沿阵地。 他对此毫不避讳,在一次采访中直接点明,巴格拉姆的价值就在于它“离中国很近”。为了强调这一点,他甚至给出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说法,距离中国的核设施只有“一小时路程”。 这种赤裸裸的地理指向,彻底暴露了其遏制中国的根本目的。 一旦美军真的重新入驻,那就像是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后院,硬生生打入了一枚楔子。这枚楔子不仅可以用于近距离侦察和军事威慑,更能随时搅动整个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,制造无穷无尽的不稳定因素。
当然,算盘远不止于此。对巴格拉姆的控制,还与阿富汗境内那些估值数万亿美元的稀土等矿产资源紧密相连。特朗普的“经济民族主义”思想,向来主张用军事存在来攫取海外的经济利益。更何况,自塔利班掌权以来,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在当地矿产领域的投资,这显然是特朗普不愿看到的。 特朗普的威胁,无论最终会不会变成现实,都已经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。它极大地压缩了塔利班政权本就有限的外交空间,迫使其不得不加速“向东看”,去寻求一个可靠的战略倚靠。
面对美国可能祭出的经济制裁、扶植反对派甚至远程军事打击等多种手段,塔利班虽然嘴上喊着“不怕再打二十年”,但作为一个执政根基未稳的政权,他们很清楚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。 强硬的表态背后,是寻求可靠外援的迫切需求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北京成了他们的首选。从阿富汗驻华大使紧急拜访中国外交部,与亚洲司负责人会面,到塔利班国防部长受邀计划访问北京,这一系列外交动作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。
外界普遍认为,塔利班高层密集访华,意在向中方“交底”,希望能获得帮助,以应对美国潜在的侵略。这种选择几乎是必然的。 中国的回应给焦虑的塔利班吃下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在与阿富汗大使的会面中,中方重申了支持阿富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。这份支持,为塔利班增添了与美国博弈的底气。这种互动并非孤立事件。此前,中国、俄罗斯、巴基斯坦和伊朗就曾发表联合声明,明确反对任何国家在阿富汗建立新的军事基地,强调必须尊重阿富汗的主权。这是一个清晰的区域共识。
但放眼望去,在这些区域大国中,俄罗斯正深陷乌克兰冲突,分身乏术。巴基斯坦和伊朗虽有立场,但自身实力有限,难以正面抗衡美国的压力。在这样的格局下,中国成了唯一一个既有实力、又有意愿,能为阿富汗提供实质性战略支持的国家。中国的角色因此显得尤为独特和关键。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故事,本该在美军撤离时就已翻篇。但它的幽灵,却在中美博弈的棋盘上获得了新生,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
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,深刻反映了美国在全球战略收缩与大国竞争并存下的矛盾心态,又阴差阳错地成了推动阿富汗与中国关系迅速深化的催化剂。 最终,围绕这座空置基地的博弈,其结果不仅将决定阿富汗的未来命运,更将深刻地影响整个中亚地区的力量平衡。它已经成为观察未来十年亚洲地缘政治演变的一个重要风向标。
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