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日,原西康军区司令的女儿翻阅父亲的日记,意外得知自己竟还有一个“哥哥”。原来,司令为了照顾战友的孩子,甘愿将自己儿子的口粮省下来。长期的营养不足让司令的儿子不幸夭折,而战友的孩子在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下,平安地长大成人。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,战士们在沙场上出生入死,肩并肩奋战,彼此间的战友情比任何宝石都要闪亮。一位老将军为了抚养战友的孩子,毅然拿出自己孩子的口粮,精心喂养战友的后代。而将军自己的儿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,最终不幸离世,老将军悲痛欲绝,泪流满面。 民国十八年,红四军主力第二次进入福建,积极宣传革命思想。年仅二十三岁的上杭青年刘太平响应号召,加入了红军游击队,正式报名参军。一年后,刘太平因屡立战功,晋升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十九大队教导员。 那年八月,刘教导员接到上级命令,率部突袭驻文家市的敌军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他身先士卒、冲锋在前,率先冲入敌阵。在敌阵中,刘教导员挥舞大刀左劈右砍,敌人四处逃窜个人股票配资,狼狈不堪。 战斗胜利后,十九大队清理战场,缴获长短枪百余支、子弹数千发、重机枪两挺,上级对他们的英勇表现给予了表扬。抗战时期,刘教导员接受命令,担任豫晋联防区司令。1942年5月,日伪军获取情报,集结重兵向暖辿一带进攻。 此时,八路军一位首长正在暖辿视察,形势极其危险。刘司令当机立断,指挥部队一边转移群众,一边掩护首长突围。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行军,八路军终于找到了敌人防线的薄弱环节,成功突破重围。 解放战争时期,刘司令先后担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十五纵队司令、十八兵团第六十二军军长等职,参与了上党战役、晋中战役、兰州战役及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,战功赫赫。新中国成立后,刘司令升任西康军区司令,率部镇守一方,继续为国家建功立业。 刘司令位高权重,对家人要求严格,对儿女们曾立下家规三条。他教育孩子们:“一是不准在外面打我的招牌,也不能耍歪门邪道;二是生活上不能搞特殊待遇,要向工农子弟靠拢;三是学习上要刻苦努力,争做对国家有用的人。” 作为父亲,刘司令无疑是严厉的,他身体力行教育子女;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,他更像是一位慈父,关心照顾有加。例如,园林工人到他家修剪树枝时,他会亲自端上一杯热茶,递上一根香烟。 刘司令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家中刚添双胞胎,生活陷入困境。刘司令得知情况后,慷慨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,帮助这位工作人员渡过难关。这份关怀让工作人员终生铭记在心。 对于父亲,刘司令的子女们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和追思。女儿回忆道:“父亲去世后,我开始系统研究父亲的历史,整理他的革命事迹。一天,我偶然翻到父亲的日记,里面记录了四位哥哥姐姐的名字。这四位兄姐出生在战争年代,都在艰苦环境下不幸夭折,父亲将无尽的悲痛写入日记中。抗战时期,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即将随部队转战,而老战友的孩子刚出生无人照顾。父亲主动将孩子收养,把自家孩子的口粮省给战友的孩子(小孩吃粮食,大人吃野菜),自己的儿子饥一顿饱一顿,最终因长期营养不足夭折。而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下个人股票配资,战友的孩子平安成长,把我的父母当作亲生父母。” 这就是重情重义的刘司令,他把战友的孩子视如己出,一生铭记战友情深。为了祖国的事业,他甘愿奉献一切,从未有过怨言,为我们树立了巍峨的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